How to Go Alone With the World - 如何与世界相处

AI 摘要: 本文简要概述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重点强调了人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关系。他的思想在如何与世界相处问题上提供了很多启发。

如何与世界相处概述

一直在听吴军《硅谷来信》系列,最近听到了一个关于“人如何和世界相处”系列文章,反复听了很多遍,和很多其他思想关联起来非常有共鸣,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收获。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到社会因素个体目标的影响。

阿德勒的思想和理论在“如何与世界相处”这个问题上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启发。

阿德勒思想主线

所有这些内容都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就是人和自己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交集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共事过,两者学术观点不同,分道扬镳了。弗洛伊德从本我(欲望)、自我(中间态)、超我(内化到自由控制欲望)三个层次来理解人的精神世界,

  • 本我: 代表着人的本能和冲动,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它是追求满足欲望避免痛苦的驱动力量,不受道德和现实的限制。
  • 自我: 是中介者,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是人格的一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及适应现实世界的要求。自我试图满足本我的欲望同时考虑到社会和实际情况的限制。
  • 超我: 代表内化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是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感。超我的形成是通过个体对外部权威(如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的内化。超我通过禁止和惩罚来控制本我的冲动和欲望,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意识。

相比之下,阿德勒更加注重个体的整体性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和个性特质是通过与社会互动和追求社会目标实现的。阿德勒认为人需要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并通过社会认可来塑造自我

总之,弗洛伊德关注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和冲突,而阿德勒则注重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这种差异反映了他们在理解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发展方面的不同观点。

与《7 个习惯》中积极主动关联思考

阿德勒讲的“人类行为受到社会因素个体目标的影响”,我理解和《7 个习惯》中讲的内容类似:外界刺激 -> 选择的自由(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 -> 收获回应/结果,受社会因素可以理解为外界刺激,受个人目标影响即个人选择的自由(意识、想象力、良知、意志),两者共同决定了人类的行为,最终得到相对应的结果。

吾日三省吾身、向内自我思索,都是让自己能够扩大选择的自由:

  1. 更关注自己的意识,理清和遵循自己的原则
  2. 学习前人的积累的知识经验,丰富并扩充自己的想象力
  3. 良知我理解为有共情、德的概念,一方面能够体会他人感受,追求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4. 独立意志,和自我意识类似,两者都强调从自身出发,自我意识更多说是关注自身的感受,意志则是更多强调的人的韧性

阿德勒 - 人格分四类

统治型

特征: 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志去做,有强烈控制他人欲望

第一种人格叫做统治型,英语是 ruling type。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这类人的特点是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但是,这并不是说只有霸道总裁、高级官员才会有统治型人格。统治型人格实际上可以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家里的孩子非要玩平板电脑,不给玩就撒泼耍赖,饭也不吃了,到爷爷奶奶那里告状,这就是统治型人格的表现。在学校里,统治型人格的孩子往往会想方设法证明我比你厉害,你要听我的。面对老师,他们很可能会不服管教,因为他们在骨子里希望对方妥协而不是自己妥协。当老师被他们折腾得懒得管教时,他们就赢了,因为他们做到了迫使对方妥协。

这样一种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阿德勒认为是从小的家庭环境造成的。如果父母总是无原则地向孩子妥协,就会让孩子逐渐形成统治型人格,每一次父母的妥协都是不断给孩子正反馈,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而且应该支配别人。

阿德勒非常看重孩子所受的教育和抚养对人生的影响。虽然他没有听说过中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但如果他听说过,我想他一定会同意。

需要说明的是,统治型人格和“有领导力”是两回事。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我们自己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都要明白这一点。并非喜欢支配别人、总是想让别人听自己的就是有领导力,真正的领导力是能够通过正当的方式,依靠自己的能力以及超出别人的见识,让他人愿意追随自己。有领导力的人恰恰是通过合作和妥协来获得他人主动的支持。

而统治型人格的人虽然总是有控制别人的冲动,但他们未必真的有能力控制别人,因此他们反而可能四处碰壁,然后怨天尤人。因此,家长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特别倔,将来就能当领导,如果孩子有这种表现,家长恰恰要注意引导孩子不要那么倔,要学会合作和妥协。

ps. 看到这里,发现很多新闻中一些家境优渥,最后悲剧发生,事件相关人有大分部也是这类统治型人格。以前还思考过“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区别,这里谈到真正的领导者是依靠能力、见识,通过协作共赢,让他人主动追随,这点还是蛮有感触的。

很赞同的一句话: 真正的领导力是能够通过正当的方式,依靠自己的能力以及超出别人的见识,指明前进的方向,让他人愿意追随自己。有领导力的人恰恰是通过合作和妥协来获得他人主动的支持。

依赖型

特征: 没有或者缺乏能量,过渡依赖他人,自己缺乏主见,做事缺乏主观能动性

第二种人格叫做依赖型,leaning type。这种人格的特点是缺乏主动性,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别人帮助自己拿主意,或者把一切安排好。比如今天常说的“妈宝男”,就是典型的依赖型人格的体现。

依赖型人格的典型表现是不愿意接受挑战,得过且过,遇到问题容易恐惧焦虑。比如说,同学们一起春游,依赖型人格较强的人通常不愿意参与讨论去哪里玩,而是等着其他把主意拿好了,最好把火车票也订好了。如果要安排他们去做订票、订旅馆的事情,他们就会焦虑。

阿德勒认为,依赖型人格的人通常是从小被家庭照顾得太周到,什么事情都被安排好了,吃饭张口,穿衣伸手;以至于长大成人离开家之后,仍然不自觉地继续依赖别人,而且觉得别人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这些人常常让人感觉他们好像完全没有活力。有些中译本把“依赖型人格”翻译成“索取型人格”,依照这种人格的表现来看,也有一定道理。

tips: 做人和产品一样,都要提供价值输出

回避/逃避型

特征: 有很低的能量,遇到极端情况易回避,害怕失败

第三种人格是回避型,英文是avoiding type。这种类型的人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这种人格的表现倒不像依赖型那样依赖于别人,但**这类人做事通常都是谨小慎微,害怕失败。**最突出的表现是,这一类型的人如果觉得有什么事情自己做不到,干脆就不做了,选择回避。他们回避问题的一个原因是,害怕一旦失败,会丢了自己的面子,所以选择了回避,因为回避了问题就总可以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得到一个心理的安慰。

比如几个同学聊天,一个同学给大家出了一道智力题,有的人说我对这个不感兴趣,但他其实是不希望最后做不出来丢了面子。选择不参与,就有借口可以说,我不是不会做,只是没做而已。

阿德勒讲,依赖型人格的人是没有能量(no energy),而回避型的人是只有很低的能量(low energy)

ps. 完美主义也可能是回避型人格的一种体现,因为想追求极致或完美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失败。

比如面试,因为要复习的知识点太多了,想全部复习好后再去找工作,认为一直没有准备好,迟迟不肯做投递,害怕失去机会。但恰恰如此,可能失去了最佳换岗位的时机。

注意: 系统复习是必要的,但同时也需要及时去和环境做交互,了解自己的段位,了解市场行情,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不至于损失一些好的机会。

社会利益型

特征: 能够与别人合作,喜欢和人交往,热心肠,会为他人考虑

第四种人格是社会利益型,英语里是 socially useful type。这些人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他们的风格是能够与别人合作,喜欢和人交往,热心肠,会为他人考虑。阿德勒认为,在四类人中这类人的心理是最健康的。通常,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受到家庭成员的理解和尊重,家庭环境和谐,容易形成这样的人格。

ps. 尊重、理解、鼓励、学习、和睦

如何改变人格

正确地认识各类人格的特征

统治型、依赖型、回避型人格存在问题:

  1. 统治型是通过威胁和绑架他人的利益,让别人帮他解决问题;
  2. 依赖型的人显然是依赖别人来解决问题;
  3. 回避型的人,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常常是希望老天爷发慈悲,问题自己没有了。许多人就指望着别人去争取利益,然后自己顺便获得一份就好了。如果希望心理变得更加健康,这样自欺欺人的想法就不要再有了。

阿德勒认为,前三种类型虽然具体表现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习惯给自己找借口,回避问题,阿德勒认为这就是自卑感。而最后一种社会利益型的人,则更多地把困难当作考验,面对困难通常是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果人格都是在儿童时期就形成的,那么一个人的人格还能够改变吗?在阿德勒看来,虽然小时候家人与周围人的关系对人格的影响是最主要的,但人格并非不能改变,很多心理治疗也是以此为根据而展开。

如果希望改变自己的人格,向第四种比较健康的人格类型靠拢,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 要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找到自己自卑的原因。很多人都有自卑感,这很正常,本身并不可怕,不必担心。但如果一个人总是不能弥补自己的自卑感,让自卑感持续存在并且不断扩大、不断发展,这就可怕了。而克服自卑,首先要找到原因,解开自己心里的结。
  2. 不要构建自欺欺人的幻梦。自欺欺人的背后是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自己改变命运。无论是统治型、依赖型的还是回避型的人格,共同的缺陷都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老老实实做事就能够把问题解决掉。
  3. 遇到问题,要按照“感知(feeling)、思考(thinking)、行动(behavioral motions)”这样一个次序来解决问题。
    • 感知: 通过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来审视自己的感知、思考和行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馈,而要正确地认知到反馈,前提就是要能够感知他人的反应。所以,也建议你多关注对周围人的感知,不要只是自顾自地思考和行动
    • 思考: 外界刺激 -> 选择的自由 -> 反应,选择的自自由就是思考的过程,包括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等
    • 行动: 参考《7 个习惯》的积极主动、知心合一的思想,注意想太多做太少的问题

tips: 正确认识人格特征,正确的看待自己的缺陷加以改进,不空想幻想,相信自己可以有改变命运的能力,遇到问题按感知、思考、行动次序解决问题,拥抱世界的变化

ps. 这里想到了《7 个习惯》中的螺旋上升,不断更新,同时反馈有些类似复盘的思想

如何超越自卑

参考: https://www.dedao.cn/course/article?id=3bezDG7wBonmJwgEPxJvQkAg5PyO1x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和优越感在人身体中同时存在,并不矛盾。他提出了两种补偿自卑感的方法:多做几遍直到做好,或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从另一个方向来补偿。此外,追求卓越要注意与社会共生的卓越建立互利的人际关系。这封信提供了有关超越自卑和追求卓越的有用建议。

教育: 家长应该多夸孩子,而不是骂孩子,以避免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情结。

人一生需要解决四个问题: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事情、如何对待困难。